CNOC近期热点有哪些~点开告诉你!
发布时间:2018-07-06 资讯来源:核电纵横 浏览次数:2270
中广核CNOC新闻
在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组织主持召开的科技成果鉴定会上,中广核运营公司提交的“大型汽轮发电机转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精确定位装置研发”、“大型水内冷发电机定子线棒自动吹扫装置的研发与实践”等5个项目得到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,通过鉴定。
近期,CNOC研发的国内首套“压水堆核电站燃料组件水下智能装配系统“在岭澳一期成功完成1组辐照组件的水下重新组装,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CNOC掌握了核燃料组件水下全方位维修能力,能够为核电站提供全方位核燃料组件在役维修服务。
在日前播出的央视五一特别节目《无奋斗 不青春》中,来自运营公司的两位青年员工——宋翔、陈鹏尹用“离核最近的视角”,讲述了核电青年员工守护核安全的故事。
由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执行的阳江核电5号机装料后反应堆关盖工作顺利完成。
此项工作从委托到正式开工仅有5天时间,执行过程中,项目组克服工程机组现场和接口存在较大差异性的不利因素,高标准完成关盖任务。
随着D119大修D1SEC002/004PO两台泵平稳运行,重要厂用水系统(SEC)所有管线设备无异常,SEC系统衬胶管道更换项目顺利完成。从D218到D119大修,历经四轮大修的大亚湾两台机组共计四列SEC系统衬胶管道更换项目圆满收官。
发电机氢冷器、基座挡风板拆除是发电机检修关键路径工作。传统挡风板拆装工艺的具体做法是在汽端悬挂猫头吊进行吊装。由于发电机汽端作业空间狭小,猫头吊与挡风板之间距离很短,吊装时只能在基座本体上悬挂多个手拉葫芦进行配合,期间需多次倒换吊带和葫芦的悬挂吊点位置,工作效率低。此外,挡风板和葫芦与汽端绝缘引水管距离较近,存在很大误碰风险。在狭小间隙里进出的挡风板重量高达300公斤左右,吊装时需要多人手动抬移,存在人员误伤风险。
针对传统方法存在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问题,中广核运营公司发电机检修项目组经过多年经验摸索和总结,自主设计了新型氢冷器、基座挡风板吊装专用工具。
使用新型工具在基座挡风板拆除过程中,不需要多个手拉葫芦倒用,在狭小空间里不再靠人抬移动,操作人员由原来5-6人减少为只需3人。在提升安全性、提高作业效率、缩短关键路径的同时,还大幅节约了人力成本,使作业现场更加容易管控。
自该工具发明以来,已成功应用于F201等多次大修。
核电站RGL系统(控制棒控制系统)包含棒控系统和棒位测量系统两大部分,其电缆横跨反应堆桥架连接两侧设备,每次换料大修都需将61束动力电缆和61束测量电缆全部解开及重连以完成开关大盖。为确保棒控和棒测两种通道上电缆连接的正确性,必须在余热冷却正常停堆模式下进行控制棒寻址试验,确认连接不存在交叉。
通常,寻址试验需对61束控制棒单束提升,每束棒操作涉及动棒方式选择、棒束闭锁执行、目标棒位设定等众多内容,过程非常繁琐,且必须由主控操纵员配合完成。而在余热冷却正常停堆模式下,操纵员需执行大量工作以控制机组状态,同时若存在升温和加药等改变反应性的操作时,控制棒不能移动,因此长期以来,控制棒寻址试验中断次数较多,试验持续时间达到5到20小时不等,在极大增加操纵员工作量的同时,也增加了人因失误导致寻址试验失败的风险。
针对此问题,运营公司RGL项目组对棒控棒位线圈的布置、闭锁棒束的原理进行研究,设计了一整套新型寻址技术方案,并在红沿河H203大修中顺利实施,最终耗时1小时,既保证了人员的工作状态,也避免了人因风险,节约大修工期6小时。